目前做污水处理的时候,药剂方面主要用到两类产品,传统的化学药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那二者有何区别呢,技术工程师对此作出了一些简述以及注意事项, (一)传统化学药剂 传统化学药剂主要有:1混凝沉淀: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铁等)、助凝剂(聚丙烯酰胺);2芬顿:亚铁盐、双氧水;3深度处理:脱色剂、除磷:4生石灰,少量PAC; 絮凝、助凝剂(PAC、PAM)和亚铁盐等聚合盐类:往往在混凝沉淀或者气浮机中使用,但是用量往往无法精确控制,有可能会造成过量投加从而带入到生化系统中,导致生化系统污泥中含有大量絮凝剂,从而使得生化效率降低。 生石灰:会造成化学污泥大量生成,增加固废处理成本。 PAC、PAM、亚铁盐等会给出水带来盐度和金属离子的二次污染;生石灰会造成出水钙离子过高 金属离子的升高会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金属离子累积,它们再通过食物链影响。盐度升高会影响河流和湖泊的含盐量升高,从而使得原先生活在该区域的动物可能无法再适应这种环境。钙离子会提升水的硬度,人过量饮用此类水会造成体内产生结石等问题。 以上对化学药剂的阐述过于片面,仅供参考,初步聊完了化学药剂,那接下来我们来聊下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 (二)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 微生物菌种治理污水兴起的时间、背景等阐述:用外源补充微生物的方法来调整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这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首先采用的。当时,由于发达国家水污染问题日益**,所以针对性的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污水处理系统工艺和方法。其中用微生物菌种外源投加的方法来强化污水处理系统中生化段的污泥活性和处理性能,这一方法一经提出,便以其“无次生二次污染、原位处理、调试周期短、操作便捷”等优势性饱受**。 自1998年初期起,日本、闽台等地区开始尝试带进部分微生物菌种,然而初期由于外来菌种无法适应我国多变的气候、地理、气温等条件,所以收效甚微。但是随着国内生物技术的不断探索,,在国内部分企业的不断探索和优化下,适应我国水质的菌种应运而生,从而给我国高度重视的污水处理带来了新的变革。 微生物菌种治理污水的原理:外源投加菌种的原理其实就是用人工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加大污水调试初期污泥中种类和数量,使得在调试中期能适应污水水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这样就可以缩短整个调试周期并强化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微生物菌种治理污水的趋势:随着我国水处理标准的日益严苛,督察力度的逐渐加大,以前被忽略的总氮氨氮总磷问题被重新提到台面上。各大市政污水处理厂,各企业的污水处理系统都将面临提标的问题。目前来看,我国各级城市基本都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各企业也基本完成了初期基础设施的建设,此时若为了达标再对系统进行改造或者重建无疑是劳民伤财。但是若只对系统进行小规模的改动同时辅以菌种的外源投加,一方面简化了改造的过程,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可缩短整个调试周期,节约了时间成本,较重要的是微生物菌种**次污染物产生,符合绿色治污的理念。所以说,外源微生物投加技术是未来污水处理市场的大势所趋。